南宋抗金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和尚原之战
  • 浏览:2175 评论:0 人


  • 巍巍大散关,仿如历史的丰碑,位于宝鸡市西南二十公里的山岭上,是秦中四塞之一(四塞,也就是关中的四关,南有武关,连通南阳盆地,往北是函谷关,东汉后称潼关,镇守八百里秦川;西北有萧关,控扼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西南的便是大散关)是镇守川陕的咽喉要地,连接着巴蜀和关中,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于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到四川,在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帐下当幕僚。之后写了一组《书愤》,其中的一首让我知道了大散关: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和尚原之战时期宋金形势图)

    塞上秋风烈,照镜鬓已斑,眼前依稀浮现起伏的山岭,前仰后合,仿如和尚帽状,此地就是大散关东边二十公里处的和尚原,让一位爱国将领在此一战成名,大败金将金兀术,这个人就是吴玠。

    吴玠,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出身卑微,父亲曾是一名乡兵(又称寨卒,也就是今日之民兵)。北宋末年从军,十六岁便成了一名弓箭手,在名将曲端手下当差,由低级武官,赖出色的战功逐渐脱颖而出,大将张浚杀曲端,举用吴玠,被朝廷擢升为秦凤路总管,兼知凤翔府。

    金灭北宋,金军开始四下攻城掠地,认识到西北的重要。

    南宋赵构政权遭逢富平大败,丧师十万,失地六十州,抗金形势危机,吴玠与其弟吴璘率数千残兵败卒退守大散关东面的和尚原,处于抗金前沿。面对时局,大将张浚退守四川,其他部队退保陇西,使得吴玠兄弟所统的几千兵马成了孤军,没有粮草没有援军。

    风雨飘摇的时局,人心难测,曾有人想劫持吴玠兄弟到金帅金兀术那里邀功请赏。



    (大散关,吴玠兄弟塑像)

    吴玠认识到形势的紧迫,召集手下将校,推心置腹交流,歃血为盟,誓死报国,稳定了军心,化解了内部的危机。

    然后裁减冗员,带手下与老百姓共同修筑城墙水渠,恢复生产,大规模屯田,度过了粮荒。然而更加严峻的时刻到了,金军挟富平大胜之威,决定一举拿下四川,公元1131月5月,金将乌鲁、折合率军分别从阶州、成州出大散关,到和尚原会师攻宋。

    面对金兵,手下劝吴玠应该避其锋芒,退入汉中坚守,吴玠慷慨激昂地说:“我在此地,敌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多么富于远见的话语,也因之保全了蜀地。

    吴玠鼓励将士,坚定信心,准备迎战。

    险峻的和尚原山谷纵横,沟岭交错,路窄难行,石头林立,十分不利于金军骑兵的战斗力发挥,只好下马步行。吴玠敏锐地捕捉到有利时机,兵分两队,先率一队突袭金兵,当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吴玠立马指挥待命休息的另一队生力军投入战斗,奋勇冲杀,金军不支,死伤惨重,败下阵去。此时,另一路金兵艰难到达,撞到枪口上,吴玠乘胜攻击,一举击溃,完胜两路金兵。



    金军统帅金兀术(完颜宗弼)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手下的两支兵马败于吴玠几千残兵手下,十分震惊,怒从心中起,点起手下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来,与吴玠夹涧对峙。

    吴玠手下的将士看到声势浩大、人山人海的金兵,不由惊骇,一部分人有怯战心理。

    吴玠召集将士慷慨激昂地说:“害怕只有死路一条,今日恰是我们报效国家之时,我们勇往直前,万一兵败,我们兄弟当率先战死,决不让将士们先亡!”

    众人听了,十分感动,愿效死力,视死如归。

    金兀术于1131年十月指挥金兵排山倒海似地向驻守和尚原的吴玠所部宋军发动猛攻,并且根据地势与宋军情况采取“连珠营”的战法,先于渭水上建造浮桥连接两岸,打通前后方,加固进攻基地,然后出动威力无比的骑兵冲击吴玠的阵地;面对金兀术的重骑突击战术,吴玠不愧是一代名将,有针对性地想出了压制金人骑兵的“驻队矢”战术。也就是挑选精于射箭的,按布置轮流举射,有效地阻止金人的骑兵突击,给予极大的杀伤力。这种强劲的弓箭取名“驻队矢”,能够连续发射不间断,箭如雨下,使敌人没有招架还击之力,中箭人仰马翻。



    在“驻队矢”有效的打击下,金军的重骑兵伤亡惨重,被迫后退。

    吴玠又派其弟吴璘率精选的三千弓弩手设伏于和尚原,就在金兵后退,士气松懈之时,乘夜袭击,截断金兵粮道,让金兵大败而逃。做为金军统帅的金兀术也是身中两箭。

    和尚原大捷也是南宋真正意义上的胜利,是金兀术率军侵宋以来遭遇的首次大败。吴玠此战一举成名,共俘虏金军头目三百余人,兵卒八百余人,缴获军用物资数以万计,因功,吴玠升任镇西军节度使。吴玠与其弟吴璘成了抗金名将,之后血战仙人关,又一次大败金军,扬威天下。后来吴玠病逝于仙人关,宋高宗罢朝三日,举国哀悼,追封吴玠为涪王,谥号“武安”。

    我一直深信,人格的魅力也是人性的高贵,拥有气节与操守,永远焕发着精神的曙光。对于历史,我们没必要一孔之见地下结论,贴近历史,让我们感知历史的心跳。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无不标注着政权更替与血腥的屠戮,纠结于心的莫过于反思,挺起精神的脊梁。



    (南宋抗金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和尚原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