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北大、清华等中国5所大学可望抗衡剑桥牛津
  • 浏览:1617 评论:27 人

  • 英媒:北大、清华等中国5所大学可望抗衡剑桥牛津
    2014-11-26 08:21: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核心提示:伯恩点名的5所中国大学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






    英国媒体估计,中国有5所大学发展很快,可望与牛津、剑桥抗衡。
    参考消息网11月26日报道英媒称,中国顶尖大学发展快速崛起,可望在20年后与世界一流大学,包括英国剑桥和牛津抗衡。
    台湾《中时电子报》11月26日援引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称,引述伦敦国王学院校长伯恩的观点表示,中国的5所大学可望在20年后跻身世界排名前20名的一流大学。
    伯恩点名的5所中国大学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他表示,10年前很难想像中国的大学可以跻身于世界前200名大学之列,甚至前500名之内,但如今情况全然不同,中国投入大量资源,集中发展30所顶尖大学,使得中国大学快速崛起。
    伯恩认为,未来20年,其中的一、两所大学,尤其是北大和清华很可能将与剑桥、哈佛和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齐名。他表示,这个结果,并非英美名牌大学停滞不前,而是中国大学发展如此快速之故。




    协同联动,多措并举,南大全方位推进本科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5-03-18]
    南京大学新学期本科教学工作布置会日前于仙林校区召开,副校长王志林、教务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今后五年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思路以及2015年度工作重点。全校各院系、教学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王志林指出,“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教学改革将朝纵深推进。按照南京大学第十次党代会及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将以教学质量提升为导向,以优质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导学体系建设为支持,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
    他强调,优质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三三制”教改课程体系建设的已有基础上,学校今后将着力三个培养阶段、三条发展路径的各类优质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如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如交叉复合类课程),培育一批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优质课程,全面带动各类型课程质量的提升。通过多部门有效协同,整合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校内外师资资源,“五位一体”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健全的教学评估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今后五年,将在全校各院系分批次实施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在督导制的基础上推进公开课形式的校内外同行评价制度,将科研质量评估机制引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逐步引入校友回顾性评教,更客观地评估教学质量及对学生的长远影响;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质与量的分类认定标准,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形成教学学术新常态;构建导学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聘请知名教授开设新生导学课,实施班导师制和优秀学长导学制,多措并举激发学生的动力,使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不留遗憾地度过自己的“黄金四年”;体制机制建设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保障。
    今后,相关职能部门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发扬“底线守得住、服务讲成效、协同全方位”的作风,以《南京大学章程》为指导,修订完善政策规定,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协同全方位,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协同联动,有效提高管理与服务效能。
    据了解,开学以来,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部门联合组织了多场专题研讨会和学生座谈会,就第一第二课堂联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招生制度改革等若干重要议题展开了充分研讨。(南京大学教务处)





    中宣部教育部调研组到南大调研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
    发布时间:[2015-04-07]
    4月1日至3日,由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陈陆军、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率领的调研组,就部校共建工作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进行专题调研。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参加调研,并与调研组一起研究了全国部校共建工作推进会筹备工作。


    2日上午,在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副校长邹亚军以及部校共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务委员会的陪同下,中宣部、教育部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参观了学院演播厅、广告摄影实验室、舆情调查实验室、新闻可视化实验课,旁听了由江苏广电总台和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期“院媒茶座”——“大型主题活动直播”,切实感受了学界和业界进行的交流与互动。调研组还审看了部校共建南京大学新传院的汇报专题片和画册。随后,调研组前往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实地了解新闻传播学院新办公楼的筹建情况。
    2日下午,调研组主持召开座谈会。会上,江苏广电总台台长、南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卜宇和南大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杜骏飞汇报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部校共建“八项工程”开展情况;五名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代表畅谈了共建工作正式启动一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引进、教学提升、人才培训、科研强化、应用研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生的新变化、新气象和新面貌。
    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双传学在会上表示,江苏的部校共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这得益于中宣部、教育部有力、有序、有效的推进,得益于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南京大学双方带着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来推动这项工作,倾心投入,倾心努力。我们对做好江苏的部校共建工作充满信心。
    朱庆葆副书记说,部校共建给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京大学党委将继续在学科建设、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境外交流、资金补助等各方面对共建工作予以支持和保障。
    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之后,陈陆军副局长、刘贵芹副司长代表调研组讲话。调研组对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南京大学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调研组认为,江苏省部校共建工作认识好、保障好、内容好、效果好,部校领导高度重视,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进”工作,优质资源精准聚集,组织保障有力高效,走在了全国前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调研组认为,江苏省部校共建工作经验可以复制,值得推广。(南大新闻传播学院)




    南京大学参与的南极冰穹A巡天望远镜投入观测
    发布时间:[2015-04-08]
    由南京大学部分出资的我国南极50厘米巡天望远镜(AST3-2)已于2015年年初安装到冰穹A(图1)。近日,经过两周左右的调试,开始观测并得到科学数据(图2,3)。


    图1我校参与的AST3-2在南极冰穹A


    图2观测站实景,右边为AST3-2,中间PLATO-A是电源系统。


    图3 利用AST3观测到的大麦哲伦星云内部星象(未经过处理)
    南级地区气候由于寒冷干燥、大气透过率好、拥有较长极夜等优点,非常适合进行天文观测。在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的统筹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通力协作,于2008年1月,通过第24次南极科考内陆冰盖考察队在南极内陆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图4)安装了CSTAR光学望远镜和Pre-Heat射电望远镜等天文观测设备,建成了南极天文观测站(详情见国家天文台网站http://aag.bao.ac.cn/,其中还有关于南极冰穹A天气等实时发布的曲线和图像,可能对极地研究相关学科有帮助)。2014年12月份的第31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在昆仑站又安装了这架口径为50厘米巡天望远镜(AST3-2),以便开展超新星、系外行星等的巡天。未来我国还计划在南极观测站安装更大的望远镜。


    图4 南极冰穹A地理位置
    南京大学自2012年9月通过学校985三期的支持加入南极天文观测项目,主要科学目标包括系外行星搜寻,伽玛暴探测等。利用之前的CSTAR在2008年的科学数据,我校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通过行星掩食恒星发现了6个系外行星候选体(Wang et al. ApJS, 2211:26(15pp),2014)、一批双星(Yang et al. ApJS, 2015,In Press)和变星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研究生。参加这些天AST3-2调试的学院有三位教师(两位是青年教师)和六位研究生,利用未来AST3-2的数据不仅可以有更多的科学发现,而且对本科生、研究生天文实测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你们信吗。呵呵哒。20年之后@羽铩乐园 @Rxprescription @夏花130309 @cocozai幻梦
     拿得起放不下的是筷子。
       陷得进出不来的是被窝。
          --来自萌萌哒小石头




    《自然-通讯》刊登南大教师微结构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研究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5-04-14]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南京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张善涛和陈延峰教授研究组,与国内外研究组紧密合作,在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的研究论文“Semiconductor/relaxor 0-3 type composites without thermal depolarization in Bi0.5Na0.5TiO3-based lead-free piezoceramics”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 6:6615, doi:10.1038/ncomms7615 (2015))。

    压电陶瓷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目前,主导应用市场的是含铅压电材料如钙钛矿结构氧化物Pb(Zr,Ti)O3。由于铅的毒性,含铅材料在生产、使用、废弃过程中会对环境、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环境保护的压力、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使得关于高性能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传统上,提高压电性能的方法是通过固溶构建准同型相界。钙钛矿结构氧化物Bi0.5Na0.5TiO3的固溶体是高性能无铅压电陶瓷的重要候选材料之一。限制Bi0.5Na0.5TiO3类固溶体实际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其在100°C左右的热退极化,热退极化导致压电性减弱甚至消失。退极化温度决定了这类材料可应用的温度区间上限。事实上,热退极化这一难题也是Bi0.5Na0.5TiO3材料研究的一个的重要基础性问题,其起源机制和调控方法目前仍然不清楚。

    这项研究把半导体ZnO引入Bi0.5Na0.5TiO3-BaTiO3中,发展了一种独特的制备技术,使之分布于Bi0.5Na0.5TiO3-BaTiO3晶界处,形成0-3型微结构材料(图1)。这种微结构铁电材料显著地降低了退极化,当ZnO达到30mole%时,完全抑制了退极化效应,其极化一直可以保持到BNT-BT的铁电相变温度。仔细的实验表明,这种微结构之所以能够抑制退极化的机制是:这种微结构材料进行极化后,外加的极化电场使得半导体ZnO中的电荷有序分布于Bi0.5Na0.5TiO3-BaTiO3晶界处,从而产生一个局域电场,这一电场在外电场撤消以后,继续保持,并稳定了Bi0.5Na0.5TiO3-BaTiO3晶粒中的电极化,因而抑制甚至消除了Bi0.5Na0.5TiO3-BaTiO3的退极化(图2)。本工作获得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无铅压电领域中一个重大的突破(This piece of work is apparently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lead-free piezoceramic field)。

    这一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1)为实现Bi0.5Na0.5TiO3-基无铅压电陶瓷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2)跳出了传统的通过固溶法优化压电性能的思路,证明微结构材料能够在压电材料中调控电荷的分布,为进一步发展高性能压电材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3)有助于进一步理解Bi0.5Na0.5TiO3材料中的退极化机制、极化电场导致的结构相变、畴翻转动力学等基础性问题。这一突破,再一次展示了微结构物理在解决重大技术瓶颈和问题中的独特优势。相关的材料技术已经申报了国家专利,后续的研究正在展开。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南京大学材料系硕士生张骥,通讯作者是张善涛教授和北京科技大学的陈骏教授。该工作由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t Darmstadt)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合作完成。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协同创新计划的支持。(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张善涛 科学技术处)

    图1:0-3型复合材料的微结构特征

    图2:复合结构抑制Bi0.5Na0.5TiO3基陶瓷退极化的机制示意图。(a),(b)未引入ZnO时,在退极化温度附近,撤除极化电场后,退极化场使得Bi0.5Na0.5TiO3基陶瓷迅速退极化。(c),(d)引入ZnO后,极化电场导致ZnO的电荷有序分布于Bi0.5Na0.5TiO3基材料的晶界处,形成一个局域电场,此电场能够抑制Bi0.5Na0.5TiO3基材料晶粒中的退极化场,从而抑制甚至消除。